传统时代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价值最大化有质的不同,前者是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分配给每个人,是被动的、僵化的、不可持续的,而后者是每个人的活力得到彰显,是创造性的、无穷循环的。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所说,“从长远看,国家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价值”,企业亦然。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竭源泉。
但是,我们还要明白一件事,“人的价值最大化”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一种机制,一种能够实现价值循环、不断地向更高的价值升级与循环的新机制。
关于价值循环,最好的表述可能要追溯到中国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那里。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一般被称为“阳明三纲”: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心即理。每个人心里都有对天道的认同,不需要像秀才、举人那样终生学天道伦理。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每个人的自性中都有潜在的天道,问题是怎样发现和彰显出来。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的名言——“鼓起勇气,运用你的理智吧!”被当成启蒙运动的口号。对我们海尔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要把它发掘出来,当然,发掘宝藏要靠好的机制。做得好的链群,一定是每个人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了;做得有问题的链群,一定是没有把人的价值发挥出来。
知行合一。“心即理”体现出每个人都可以“知”,但要给他一个场地让他的“知”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就是知行合一。对海尔来说,一定要给小微创造创业的好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王阳明说得更直白,“圣贤须在事上磨”。过去说圣人、贤人,往往就是指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但王阳明说“事功即学问”。如果在实际当中没做出贡献,你的学问就是空的、就是假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连起来,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价值,需要一个场景让他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就是创造用户价值。
致良知。每个人都是价值的主体,都可以“成圣”“成贤”。王阳明说,“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谁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你是价值主体、是自主人,这也是德鲁克所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首席执行官)。
以上的这个价值循环,可以概括为:价值归宿、价值体现、价值主体,但要让其无穷循环则需要使链群合约的机制成为必要条件。
第一,心即理,就是价值归宿。潜在价值的归宿不在别人那里,而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就看能否挖掘出来。
第二,知行合一,就是价值体现。要给每个有潜在价值的人一个场景,让他能够做出一个实际的成果来体现独特价值。
第三,致良知,就是价值主体。每个人都是自主人,每个人都可实现价值最大化,都可体现自己的尊严。“阳明三纲”看似和企业管理没什么关系,但它却道出了企业管理的根本。
我刚才所讲的一切,其根本,就是人性的解放。在海尔生态中,没有管理者、没有科层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我们在座的更要反思,你能不能让每个人得到人性的真正解放?文艺复兴是人性的解放,我们现在实践的人单合一模式其实就是在企业界解放人性,就是企业界的“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倡导的是从神性回归为人性,而人单合一模式则是将“三权”(分配权、决策权、用人 权)从CEO手中回归为每个自主人的价值。(张瑞敏2022年3月31日根据讲话录音整理,略有删减。)